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陕西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3-19

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陕西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

 

外面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人家说到闽南语,客家话是中国古汉语遗存。而在故乡蒲城,有很多方言同样历史悠久,也有很多感人的传说与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如大(音tuo)人,相奉,解手等方言,我们日常经常都会用到,究其根源,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另外一种民间记忆。

一、大(音tuo)人:

前几天在看抖音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小视频,是说在蓝田街头采访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年夫妇,问老人家,你们是自由恋爱的吗,老人回答,我们那个时候都是朵(音)人说下的。问他们过的幸福不,他们笑着说,幸福幸福。很多陕西的年轻人也会纳闷,那朵(音)人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对于关中道来说,基本意思都很明白,不过各地发音稍有不同。朵人字面 应该是大人,是父母的另外一种尊称。不过我们东府蒲城把大人中大发音为拓(音),一般就称为拓(音)人,有的也在口语中会加上老字,称为老拓(音)人。所以在旧时候的书信开首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语句,父母老大人钧鉴,意思是敬请父母两位老拓(音)人阅读,是一种对于长辈的敬称。前年的时候流落印度的陕西乾县老兵回国的新闻占据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头条,而新闻专访栏目中都可以看到,刚开始建立书信联络的时候,这位流落印度的老兵给老家的书信都是用母亲老大人作为开首语,可见这个对父母大人的尊称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故乡人的内心深处,不管身在何地,不管何时出言动语提到父母都会不自觉的用到。而大发音为拓,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发音为拓,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看秦腔,会说到谁有几个老婆,就把大老婆称为拓婆,而排行老大,老二,有时老人们也会称为老拓,也称为老大。而父母称呼儿子,如果给其他人讲起,会说成拓的,二的。比如老人们给别人说我家两个儿子,拓的一个干什么,二的一个干什么。这就是一些比较传统的表述。

银元宝

二、二的:

这里也提到了二的,不过这里二的意思却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二的意思,只是纯粹的排行。其他场合二的有说法在关中方言以及普通话的意思中是某人脑子不够使,有点二杆子的意思,称为二的,二货等,是纯粹的贬义词。关于二的我们当地也有其他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比如把这些脑子不灵活不好使的人称为成成子八成不够成等,和这个时候的二的表达的意思一致,那为什么把这些脑子不好使的的人有这么几种称呼呢。那究其根源,这个叫法也算是很古老了。据考证,古时候人们使用的货币是银子,那银子的成色就有很多种,因为成色不同,在买卖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成色定义可以兑换多少实物。对于成色不足的杂色银,人们就会说不够成,或者说是八成,意思是含银量只有80%,纯度不够,后来时间久了,人们就用来代指说某人,脑子不够,脑子差了一点,和其他地方讲的脑子进水了意思一致。而四川等地会称为脑壳有包,脑子被门夹了。另外一种说法是讲,之前的有些存心不良的买卖人,会在称上做手脚,用的是八两称,那买了东西回去,经常会有不够称。后来人们也会把这些脑子不够的人称为八称,不够称,时间久了,就说成了不够成,八成。而说成二的另外一个来源应该是二百五,半吊子的略称。这个二百五的来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古时候,一吊钱是五百文,二百五正好半吊钱,所以就把那些脑子不够成的人称为半吊子,二百五了。

山西洪洞大槐树

三、解手:

关于把方便说成解手的说法,在陕西关中以及西南各地,都存在,不过在发音上略有不同而已。关于这个说法的来历,是和元末明初大移民这个历史事件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现在老家的民谣中,也经常会听到:

问我老家何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哒,大槐树上老鸹窝。

关中各地汉民都传说是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包括四川,云贵各地的汉族百姓也有这样的传说。而我们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大人们都会让我们看自己的小脚趾甲,说是大槐树下面的移民小脚趾甲都是分成两片的,只有大槐树下的移民才会有这样的标记。这时候也会讲到解手的来历,传说明初因为战乱陕西及西南各地都人烟稀少,明朝政府就发出了两个儿子迁一个,四个儿子迁三个的移民诏令,要迁移的百姓都要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合,然后发给执照,钱粮,由官兵押送到各地。当时大家都故土难离,一步一回头,走远了就只能看到大槐树顶了,就留下老家在大槐树的传说。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迁到其他地方去,官兵害怕大家逃离,就用绳子把人们一个个的手捆着连成一串,押解前行。走在路上,这个要去方便,就说让把手解一下,我要方便一下,那个也这么说,久了,说起来嫌麻烦,就直接说官爷,我要解手,官爷也就知道要方便了,过来给解开手,这个叫法也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而四川重庆一带人,把解发音为该,所以就有了该大手,该小手的说法,其实渊源也是我们这个出处是一致的,也是这一段苦难历程的另外一种记忆。

四、相奉:

另外故乡对于红白喜事村里请的帮忙的,有一种特别的称呼,称为相奉,可能关中道一带的民间都有这么一种称呼。前段在刷抖音的过程中,看到这么一位陕西咸阳乡党发的一段视频,其中相奉头在喇叭里喊大家吃饭,听起来非常有趣。是这么说的:

南来的,北往的,

马来西亚香港的,

端盘的,剥蒜的,

拿根纸烟胡拌的,

绷绳的,搭棚的,

拿个杯子胡拧的,

9点准时开饭!

陕西农村过大事

关于这个称呼,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里面。关中一带,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这一段时间是宋金拉锯主要战场,一些州府由金国统治,一些偏远的县份又听命于南宋,由宋朝委派官吏。人常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战乱不时爆发,而蒲城境内的平路庙,蒲城南庙,城隍庙,紫金城,曹家庄,兴镇一天门等传说也与这段时间的战乱有关。传说战乱后,南北和和议谈成,宋金划定了边界,基本进入了和平对峙时期,逃难的百姓纷纷返回了家园,有天正赶上村里一户人家有事,逃难回来的人们纷纷过来帮忙,这时候好久没有消息的乡党又回来了,大家份外高兴,感叹又能重新相逢,互相见了面第一句,就是又相逢了,又相逢了,感慨乱后重逢。久而久之,就把红白喜事中村里请的帮忙的乡亲们都称为相奉了,也是我们民间对这一段离乱历史的另外一种记忆。

虽然身出异乡,但对于故乡的每一句方言,即使一年中很少用到,有的很久都可能没有用到,但有时候也会时不时的在脑海中蹦出,如果细究根源,每个方言的背后都可能有一段历史,有一段苦难的记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一样有空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慢慢来品味我们故乡的方言,品味这段历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